马行诗集《地球的工号》分享会在京举行
6月16日下午,马行诗集《地球的工号》新书分享会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举办,这部诗集收录于《诗刊》社编选的“新时代诗库”第二辑,由言实出版社新近出版。“新时代诗库”是中国作协重点打造的诗歌品牌,旨在推出有新时代意象和美学风范的主题性诗歌创作成果。《诗刊》社主编李少君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、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胡少卿出席分享会现场,并分享各自对于马行诗歌的写作特色以及新工业诗歌的认识和思索。活动由《诗刊》社编辑丁鹏主持。
马行的诗,属于新山水诗,也可以归于新工业诗,诗里有对信仰、文明、宇宙、人性的深度思考。李少君表示,马行的诗体现了人诗互证,优秀的诗人一定是人诗互证的,《诗刊》这些年为什么要推“新时代诗库”?因为这些诗人都在通过他们的诗歌呈现他们个人的形象,这样的诗人就是优秀的诗人,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套“新时代诗库”,在中国的诗歌长廊里面树立一个个诗人的形象。马行就是一个勘探者的形象、一个孤独地深入茫茫荒野探险探荒者的形象。
杨庆祥表示,《地球的工号》是新时代工业题材诗歌的一个重要收获。马行的诗不能完全归类于工业诗歌,它跟自然密切相关,马行写的是一个工业式的自然,它是工业题材和自然题材诗歌的有机结合。
胡少卿谈及马行诗歌的职业色彩时这样说,马行诗歌当中的劳动充满人类主体性和豪迈精神,是人创造力的表现。山东作家张炜曾说,他一辈子最想做个地质工作者,因为勘探工作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跟诗歌精神非常契合的工作,需要不断去开拓、去创造、去发现。
本书责编、言实出版社编辑郭江妮表示,马行写了很多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诗歌,他的诗干净纯粹,让我们看到诗歌真正的样子。“每次看他的诗,我都会无声地读出来。”诗歌评论家艾君认为:“马行塑造了理想的工人形象,建构了新时代工人阶级形象。这些充满活力、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工人形象代表了新时代的国家精神。”(丛松彪)